當我們看“美”字的字形結構,會發現它是“羊”和“大”兩個部件合成的會意字。清代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:“美,從羊大。羊大則肥美。”中國古代生活方式以農耕為主,古人看到大隻的羊,就等於看到美味佳餚,豈不美哉?倘若今天一“低頭族”忽見街道上一隻可愛溫馴的小綿羊,便下意識的按一下快門,以作日後社交所用,然後回到數碼白屏的世界裡,把剛才所見與手機上的短視頻所比較,亦甚覺乏味。所謂“美”,似乎在人類文明短短幾千年間便變化許多。

美這個概念是不確定的。它隨著人類的生活方式、社會結構等多方面因素而不斷改變。甚至在一個穩定的社會中,美的定義也是五花八門,各有各家之言。歷來不少知識份子為了探尋“美”這一神秘概念而作多番努力,漸漸形成了“美學”這一學術科目。中國美學家李澤厚著有「美的歷程」,嘗試在書中梳理出中國各朝各代不同的“美”,寫就了一幅偉大的中國美學畫卷。即便如此,李先生在書中也難以為“美”作武斷的客觀定義,而只能談談美的流變,美的「歷程」。遠瞻西方之美學,近代亦有多種“主義”之興起,如二十世紀初風靡歐洲大陸的現代主義美學,講究科學、邏輯,對於美和藝術也有一套較為規定的標準,企圖將”美“精英化、模式化。然物極必反,萬物盛衰,理論亦然。不到半個世紀,後現代主義興起,以法國哲學家德里達為首的學者不滿於現代主義美學的約定俗成,提倡突破層級界限,挑戰傳統。所謂”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“,憑什麼他下的定義就是最美好、最有意義的定義?於是人們把瑪麗蓮夢露放進畫框裡,稱之為“波普藝術”;又把貝多芬的第四交響樂曲放在沐浴露廣告當中,今流行之“燈燈燈凳”,便由此而來。這些都是後現代主義美學之產物,是“美”的一種。可見,不同時段有不同時段的美,而在同一個時段內亦有不同角度的美。“美”與否,乃千變萬化之事,難以觸摸、難以確定。

千變萬化,在於美是因人而異之事。重心在“人”,故“人”也是談論“美”的核心所在。美非確定無誤之科學結論,只管用顯微鏡放大來看便能看出個實際不變的客觀事實。美,反而源於人類主觀思想,就算用最新研發的電子顯微鏡也不能探出任何軌跡和規律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:“美可以有許多方面,這個人抓住的是這一方面,那個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;縱然都是從一個觀點去看,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質的,也還是一個引起爭論的問題。”這個世界上存在過多少個人,就有多少種觀點。從每一個人的主觀、獨特的觀點中,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判斷,這當中包括善惡、高低、大小,亦當然包括美與醜。近年香港小姐競選的冠軍都頗受爭議,不就是舞台下的幾位評委和廣大觀眾的審美觀有了落差嗎?選美比賽,不過一群人對另一群人就「美」這個抽象標準作出各自的獨特判斷,這一群人中,每個人嗜好、學歷、人生經歷都大相徑庭,自然各有所好。有人認為聰明是美,有人認為五官標緻是美,更甚者「以醜為美」,亦是一種文人雅緻,高尚情趣。選美,是一次選擇的過程,而選擇,必然是主觀的。當一小部分人的審美觀代表了大部分人對美的想法,就等於出現了一個未經我同意之美的定義,頓覺自身精神修養均被冒犯,難免爭議四起。總而言之,美之所以難以確定,在於美是存在於人之誕生、人之判斷和人之幻想之中的人類產物。美存在於人對外部事物的主觀價值判斷當中,而人的思想如此多變,孰美孰醜,萬種定義。

既然美是何等抽象無定之概念,那麼我們還能如何談論美?私以為,我們應提倡無定義的美。在嘗試定義一些事情的時候,我們應先想想為何要定義。語言學家對於每一個字詞都儘量的找出一個確切的定義,是希望方便人類溝通,於是用文字在概念和事物之間劃定界線,對知識加以歸納和固化。這便是定義字詞的一大初衷。然而對於「美」,我認為它更大的價值在於個人的思考與探索當中,因為每個人都生來擁有獨一無二的審美觀,這種審美觀是流動可變的思考方式,而非急於下定案的思考問題。一個人的審美縱然可以在交流當中得到啟發,但更多的還是來自於內心深處,孤獨狀態下的自我感悟。美,是一種個人感受。如果我們談論美,是要尋找定義的,便是在嘗試定義個人感受。個人感受能被定義,用三言兩語就說清楚嗎?或者說,感受需要被定義嗎?人類文明走到二十一世紀,迎來了一巨大的威脅——人工智能。我們看著人工智能搶走工人的飯碗,又看著它記住了沒有人能記住的所有知識。我們心有不甘,於是會用一件事來安慰自己。那是感受。人的感受。我們堅信,機器人和我們還有一絲的區別,因為人類會有千變萬化的感受,而機器人沒有;我們有千變萬化對美的想法,機器人也沒有。這是因為,我們願意在山林之間駐足,感受大自然之美,寫出“山光悅鳥性,潭影空人心”的詩句;我們也願意為友人離別而“望君煙水闊,揮手淚沾巾”,記錄下淒美動人的瞬間。然而如果我們真妄圖給美一個確切無誤的定義,排除無限的人類感受和對美的詮釋,然後把它輸入到機器人的牛津百科全書資料庫裡,那麼人工智能搜一搜大數據庫,便可成為無人匹敵的美學大師了。到時候,或許便不會是我們在談論美,而是美的定義在談論我們。

美是一個難以確定的概念,因為美是人類主觀思想的產物而非什麼可以量化的科學結論。在談論美的時候,我們應該小心不要墮入紙上談兵的論說當中,而是要去感受。試想像一個問題:在某天清晨,當你在山邊看見那和煦的陽光緩緩地將天地染成溫暖的橙黃色,我拿著十本美學專著,向你論述你所見的是否貼近美的定義,你能說這日出不美嗎?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